江苏书画网|江苏书画艺术网 江苏书画家网

标题: 扬州书法家为《小说选刊》挥毫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新剧小说    时间: 2014-6-3 22:33
标题: 扬州书法家为《小说选刊》挥毫

《小说选刊》是由中国作协主管的文学期刊,深受文学爱好者们的喜爱。在2014年度的第一期、第二期中,分别有扬州书法家为《小说选刊》中的小说题写篇名,扬州画家也为杂志绘画插图。

  书法家赵昌智

  第一次为《小说选刊》题写篇名

  在刚刚上市的《小说选刊》2014年第二期中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扬州文化研究会会长赵昌智为小说中的多篇小说题写篇名,如《今年夏天》、《我们究竟谁对不起谁》、《总有悲悯之人》、《我们的精神生活》、《茶趣》等,著名书法家为国内顶级小说刊物题写,相映成趣。

  赵昌智回忆说,自己是在马年春节前接到《小说选刊》编辑部的约字通知的。在此之前,赵昌智曾为《中华文学选刊》等杂志题写过篇名,但是为《小说选刊》题写篇名,还是第一次。

  “现在不少文学刊物,文章的篇名都是电脑字,千篇一律,难免有些刻板。《小说选刊》这样的做法,很值得推广,约全国书法名家写篇名,可以让文章的篇名更有艺术性。读者既可以读到精彩的小说,也可以看到劲道的书法作品,一举两得。”赵昌智说。

  接到通知之后,赵昌智就按照《小说选刊》编辑部的要求,提笔题写了篇名。“尽量让每篇篇名都有所区别,能够展现出书法的魅力。”

  【人物专访】

  现在的书法推崇“书卷气”

  多年研习书法,赵昌智对于书法艺术,也有着自己的理解。他说,这些年来,中国书法的流向也在不断变化之中。开始是遵循古人书法,一味临摹碑帖。后来,“创新”之说开始占据主流,很多书法家追求书法的变化。到了现在,又出现一种传承“书卷气”的导向。所谓“书卷气”,就是在充分吸收古人书法传统的基础上,根据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,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,而这点也正是赵昌智所追求的。

  “我不排斥创新,但是我所看到的创新必须是建立在长时间的积累基础上的,如果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,只为博人眼球的那些所谓创新,我是不赞同的。”赵昌智说道。

  赵昌智也感叹,现代人的书法作品,还是和古人有着差距的。古人的文章都是用毛笔写的,现在毛笔已经淡出日常生活,只有从事书画艺术的人,才会接触,造成现代人书法很难超越古人。如今,央视接连推出“汉字听写大会”、“中国谜语大会”等活动,希望能够重新唤起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。

  书法家朱天曙

  课堂上完成《小说选刊》约字

  无独有偶,在《小说选刊》2014年第一期,受邀为杂志小说题写篇名的是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、北京语言大学朱天曙教授。毕业于扬州大学历史系的朱教授曾在扬州生活8年,对于扬州始终抱着一颗感恩之心,也以“扬州人”自称。

  在2014年度首期《小说选刊》中,朱天曙教授共为《闹市口》、《太平》、《我们为母亲做了什么》、《两张船票》、《我的爱情是我想出来的》等小说篇名挥毫。

  朱天曙教授介绍,《小说选刊》每期都会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一些书法名家为小说题写篇名,精彩的小说配以隽永的书法,相互呼应,相得益彰。在去年年底的时候,《小说选刊》杂志社就托人找到朱天曙教授,请他为《小说选刊》2014年度新年第一期的杂志写篇名。得知《小说选刊》的构思,朱天曙也应允了下来。

  “为杂志题写篇名,和平时的书法作品肯定是有所区别的。平时的书法创作多是古文,讲究古法,强调艺术语言的独特性。但为这本当代文学杂志题写篇名,要考虑到雅俗共赏,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,并让书法作品尽量符合小说文字所要表达的意境。”朱天曙教授在为杂志题写篇名时,选择了为中外学生上课的课堂上,正好以这些古朴典雅的书法作品做范例。

  【人物简介】

  朱天曙教授的扬州情结

  朱天曙教授是兴化人,1992年由高邮师范学校保送入扬州大学历史系,200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,先后攻读硕士、博士学位。有趣的是,他的几位老师都是扬州人。朱天曙教授的研究生导师是著名书法篆刻家黄惇教授,在南京求学时又随已故著名学者、南京大学卞孝萱教授学习,他在扬州读书时的启蒙老师是著名篆刻家祝竹先生,他们都是扬州人。

  2011年,37岁的朱天曙破格成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,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书法教授,并被任命为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的首任所长。他也是全国艺术界为数极少的“三栖”人物: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西泠印社社员。

  被誉为“小联合国”的北京语言大学每年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。朱天曙教授向世界各地的学生讲授中国书法,传播中国艺术与文化。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作为“国礼”赠送。

  回忆起在扬州的求学和生活岁月,朱天曙感叹,自己能够在美丽的扬州完成本科学业,是十分值得骄傲的事。扬州是一座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古城,唐代以来文脉的传承,特别是清代扬州形成的乾嘉学术传统和扬州画派的艺术传统,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文化艺术界。“现在的北京,有一批来自扬州的文化人和艺术家,如研究思想史的汪晖教授、古代文学的蒋寅教授等,我们之间经常联络,形成了北京的扬州文化圈,成为北京独特的扬州文化风景。”

  记者 王鑫

  【延伸阅读】

  扬州画家是杂志插图顶梁柱

  很多《小说选刊》的读者发现,几乎每期《小说选刊》中,都有安玉民所画的插图。在2014年度第一期中,他又为小说《我的爱情是我想出来的》配图。

  身为扬州国画院副院长的安玉民来自内蒙古。安玉民说,自己从十几岁开始,就对插图有兴趣了,也有一些作品发表在当地的报刊上。随着年龄和绘画技艺的增长,他开始陆续向国内一些杂志投稿。开始,也有一些被退稿的经历。后来,他对插图人物的理解,让他的插图很快在众多画家中脱颖而出。最多的时候,他为40多种报纸杂志画插图,每个月能画上千张,成为国内知名的插图顶梁柱。

  “现在不像以前那样画插图了,毕竟我要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国画和版画上。”安玉民说道,“但是像《故事会》、《小说选刊》、《青年文摘》这样的杂志,还在续签着合约。”每次接到编辑约稿,安玉民都会首先阅读小说或故事,然后按照小说或故事的情节,设定故事场景和人物造型。

  安玉民说,对于很多画家来说,小时候的绘画梦想,都是从画连环画开始的。但是在美术界,插图毕竟不像国画那样受重视,所以很多名画家都开始淡出插图界,不少杂志编辑都为找不到合适的插图而犯愁。

  尽管安玉民早已过了靠画插图让人了解他的阶段,但他还是坚守着这块阵地。“现在国内插图界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是很大的,比如欧洲、日本,所以我不能轻言放弃,这不是为了我自己,而是为了插图艺术,为了不让插图艺术被继续边缘化。”







欢迎光临 江苏书画网|江苏书画艺术网 江苏书画家网 (http://jsshys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